很多人在寫程式的時候會有些壞習慣,如:

1
2
3
4
5
6
7
X = rand(3, 4)
for i = 1:3
for j = 1:4
X[i, j]
...
end
end

可能多數人看以上這段程式碼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,但是如果要維護的時候就會發現你突然不太理解這段程式碼。

有人知道這邊的 3 是什麼意思嗎?嗯…或許可以從上下文猜出來是陣列的列數的意思。

一旦要更改陣列的大小的時候勢必就要更改這些數字,甚至這些數字散落在程式碼的各個角落就會更加頭痛。

這些數字稱為魔術數字(magic numbers),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意義是什麼!

解法一:使用常數

如果這些數字很常被使用到,而且不會在程式中被變更,請使用常數,像:

1
2
3
4
5
6
7
8
9
const ROWS = 3
const COLUMNS = 4
X = rand(ROWS, COLUMNS)
for i = 1:ROW
for j = 1:COLUMNS
X[i, j]
...
end
end

如此,以後要更改陣列大小只需要更改常數即可,也讓程式碼的可讀性上升。

如果你的程式會更改到這些數字,那麼就用變數。

1
2
3
4
5
6
7
8
9
rows = 3
columns = 4
X = rand(rows, columns)
for i = 1:rows
for j = 1:columns
X[i, j]
...
end
end

解法二:動態

如果陣列的大小不是事先知道的,或是需要動態取得,那麼可以用 size

1
2
3
4
5
6
for i = 1:size(X, 1)
for j = 1:size(X, 2)
X[i, j]
...
end
end

如此可以用在未知大小的陣列上。

留言與分享

有在做套件開發的開發者們應該不陌生 @inbounds 這個 macro,在很多現代程式語言中也有。

在存取陣列時,為了安全性與正確性的考量,避免存取到陣列範圍以外的記憶體位置,很多語言都設置了邊界檢查(bounds check)。

邊界檢查會檢查所存取的索引值是否在陣列的範圍內,但是這樣的檢查會有些微的效能損耗,尤其在迴圈內的情況更有可能被累積而放大,關於 Julia 的 邊界檢查可以參考官方文件 Bounds checking

如果可以確定所存取的索引值一定在範圍內,我們就可以把邊界檢查給移除,以加速陣列的存取。如以下範例:

1
2
3
4
A = rand(3, 4)
@inbounds for i = 1:size(A, 1)
println(A[i, :])
end

或是

1
2
3
4
A = rand(3, 4)
for i = 1:size(A, 1)
@inbounds println(A[i, :])
end

@inbounds 會將程式碼區塊中的邊界檢查給移除,可以參考 @inbounds官方文件。使用時必須注意存取的索引值,否則小則存取的值錯誤,大則可能導致程式崩潰。

先養成好的索引習慣,再考慮將效能提升,加入 @inbounds。相關的資訊也紀錄在官方的效能建議中。

留言與分享

剛好看到一些跟編譯器相關的議題,所以來紀錄一下。

在一些語言中會有行內函式(inline function)的設計,使用的話一般會讓程式的效能變好。

最知名應該是 C 跟 C++ 的 inline

Inline function 會在編譯時期直接將函式內容展開到程式碼中,不過展開與否是由編譯器決定的,inline 的標記只是告訴編譯器這個函式可以成為 inline function。

Inline expansion 就是編譯時期會由編譯器執行的一個動作,看起來與 macro expansion 相似,但不同的是 macro expansion 是在前處理(preprocessing)時期做的,會直接展開在原始碼裡頭,而 inline expansion 則是在編譯時期做的,會在呼叫位點(call site)直接展開。

展開後編譯器便可以進行最佳化,執行時,就不需要做函式呼叫,也不會在 function stack 上多配置空間。一般使用在短小的函式上會有好處,在巨大的函式上使用不一定會有好處。然而過多的 inline function 反而可能造成過多的指令快取的消耗,造成反效果。

在 Julia 中,編譯器會自動偵測哪些函式可以被展開,會自動做 inline expansion。一般短小的函式會自動被編譯器判定要 inline,不過也可以由程式設計師自己指定哪些巨大函式可以 inline,可以參考[文件]](https://docs.julialang.org/en/v1.2/base/base/#Base.@inline)。

除了 @inline 以外,還有 @noinline。為了避免過多的 inline 反而傷害效能,也可以標記一些短小的函式不要 inline。

範例:

1
2
3
@inline function bigfunc(x)
...
end

Julia 什麼時候 inline expansion?

我們來實驗看看,以下有兩個函式,foobar。其中讓 foo 為 inline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julia> @inline foo(x) = 3x
foo (generic function with 1 method)

julia> bar(x) = foo(x)^2
bar (generic function with 1 method)

julia> bar(5)
225

julia> @code_lowered bar(5)
CodeInfo(
1 ─ %1 = Main.foo(x)
│ %2 = Core.apply_type(Base.Val, 2)
│ %3 = (%2)()
│ %4 = Base.literal_pow(Main.:^, %1, %3)
└── return %4
)

julia> @code_typed bar(5)
CodeInfo(
1 ─ %1 = Base.mul_int(3, x)::Int64
│ %2 = Base.mul_int(%1, %1)::Int64
└── return %2
) => Int64

你會發現在 lower 的階段仍保留有 foo 的函式呼叫的過程,但是到了 typed 的階段就已經剩下計算的部份了。

所以其實在進入 LLVMIR 以前就已經先做完 inline expansion 了。

相關技術:Inline caching

留言與分享

  • 第 1 頁 共 1 頁

Yueh-Hua Tu

目標是計算生物學家!
Systems Biology, Computational Biology, Machine Learning
Julia Taiwan 發起人


研發替代役研究助理


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