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意外看到一段話,出處應該是《不用數字的研究 :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》一書。

"To achieve enlightenment, our political systems must relinquish their claims on truth, justice and freedom and have to replace them with the search for truth, justice, freedom and reason."
– Immanuel Kant

Kant gemaelde 3.jpg
由 Johann Gottlieb Becker (1720-1782) - http://www.philosovieth.de/kant-bilder/bilddaten.html, 公有領域, 連結

康德是個歷史上重要的哲學家,他指出了面對真理的態度。

要得到開悟,我們的體系需要放棄他們對於真理、正義以及自由的定義。取而代之的是,對於真理、正義以及自由的追求與探索。

開悟的過程並不是去讀懂一些名人、大師的名言,也不是去崇尚大家所共識的真理。

真理、正義以及自由並不是由人定義出來的,而是經由追求與探索得到的。

這讓我想到科學不也是一個這樣的過程嗎?

科學並不是由教科書上所定義及構築出來的美好世界,科學本身是一種過程,科學是一種追求與探索真理的過程。

也就是說,一旦停滯了,不往前走,就不是科學了。在原地享用科學的成果也不是科學本身,科學必須前進,必須去拓展未知的領域。

有限

然而大家目前看到的量子、人工智慧種種科技,並非科學本身,而是科學的產物。是有一群人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不斷往前探索所得到的暫時的結論。

是的,所以在世的東西都是暫時的。知識會老去,會有新的知識產出。我們會證明舊的知識不再適用,有一套新的知識取而代之。

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。永恆只存在在當時間走到盡頭($t \rightarrow \infty$),然而時間沒有盡頭。

當事物到了無限大的時候,永恆才存在,真理才存在,理論才存在。但在那之前都是暫時的,所有事物都有生死,是有限的

人是有限的,但人常嚮往無限。

既然有限,當然也不會知道真理、正義以及自由的終極定義是什麼。

往前

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往前走,不斷地探索,不斷地尋找真理、正義以及自由。

企業不斷尋找市場,想知道最終市場會在哪裡,可惜的是它永遠是變動的,只能不斷追尋。

研究人員在尋找真理,尋找真理需要方法,可惜的是無法達到彼岸,只是不停地往前。

以科學的方式不斷地往前走及探索,才是科學本身。

博士

念博士是個開悟的過程,從一個靜態的世界觀,走向一個動態的世界觀。

從一個有標準答案的世界,走向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,甚至每個都有可能是答案。

從一個遵循定義,到可以隨處都是定義,或是所有定義都不存在。

暫時的答案

很多研究結果是得到一個暫時的答案。

很多研究結果很快就被證明是錯的,或是可以做出同樣結論的人不多。

太快擁抱結果,或是擁抱單一的答案都是一種 overfitting,它失去對未來的適應性即可預測性。

但是如果不擁抱結果,你會一無所穫,事物都無法推進,裹足不前。

方法

方法,就像搭橋,它連結了現在與未來,連結了有限與無限。

找到對的方法會讓你有比較穩固的方式連結現況與未來,錯誤的方法相對脆弱。

追求真理的過程其實大多都在尋找方法。

很多時候不是「XXX是錯誤的」,而是所用的方法不對而已,換個方法就是了。

勇敢

既然達不到真理,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追求?

當然你也可以用現有的知識跟技術,就這樣生活下去。

很多的問題沒有好好地解決,環境問題、人權問題等等,我們仍舊可以依然固我地無視這些問題,繼續活在痛苦之中。

「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,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,依然熱愛生活。」——羅曼羅蘭

我們認清什麼是真理,即便達不到真理,仍舊熱愛追求真理,稱之為英雄。

成為英雄,需要勇氣。